当前位置: 热门专题  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开局之路丨全会公报六提“高质量发展”,企业这五年怎么干

十四五开局之路丨全会公报六提“高质量发展”,企业这五年怎么干

发表于:2020-11-06 关注 

       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相比以往对发展速度的追求,十九届五中全会释放出更关注发展质量的强烈信号。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光“高质量发展”就出现了六次。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明确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如何推动?政府又需要如何进一步简政放权?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对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国企研究室主任项安波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涛,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探讨接下来五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马涛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项安波则提出,对企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加快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企业家唱主角,更好发展实体经济

       为了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从7月21日到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七场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其中,首场召开的便是企业家座谈会。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座谈会发言的7位企业家代表中,有4位来自于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各类市场主体蓬勃成长。到2019年底,我国已有市场主体1.23亿户,其中企业3858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万户。这些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涛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他解释,过去政府通过出让土地、投资基建、加杠杆等方式,相当长一段时间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引发了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受到冲击,导致了重虚轻实、脱实向虚等问题,也积累了大量风险。这次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一提法的转变,目的在于让企业家在市场对于质量和效率的筛选过程中唱主角,更好地发展实体经济。

       “相比于政府对于速度的追求,企业家更在乎质量和效益。” 马涛认为,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政府需转变过去通过控制市场资源,进行投资的老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该让市场解决的问题政府必须退出来让市场解决。”


       二、“高质量发展”对企业转型升级提出新要求,抓住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机遇

       企业如何做到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国企研究室主任项安波研究员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号召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对企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加快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项安波认为,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当前已进入了全面深化发展的阶段。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加大研发力度,努力解决我国产业体系“缺芯少魂”难题和突破“卡脖子”瓶颈领域,扎实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布局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也要抓住数字化、智能化、移动互联等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机遇,进行装备改造、技术升级,积极应对挑战——这是因为以现有的(传统)加工制造业为基础提升效率和附加值,可能比盲目的“新兴产业替代”更为现实、稳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传统产业而言,升级可优先于转型。

       “由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环境变化以及产业梯次转移,孕育出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特别是大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后,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发展机遇。” 项安波表示,“企业需要敏锐关注市场变化,努力向价值链两端拓展,重视激发人的创造性劳动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将绿色发展变成自觉理念,以机制转变为企业转型奠定发展基础,顺应大变革潮流,发现并抓住机遇。"


       三、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让民企、国企机会均等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更充分地转变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刘俊海介绍,简政放权是政府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首选方略。其核心是弘扬“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治理念,放弃直接配置资源的家长制思维与万能政府思维。因此,政府要致力于保护产权,尊重市场自治,鼓励契约自由,促进公平交易,推动自由竞争,压缩行政审批权与行政许可项目,扩张市场主体自由开展要素流转与配置的权利与自由。

       基于政府原则上不干预要素自由流转的理念,刘俊海建议拓宽要素自由流通范围,压缩限制性流通要素清单,慎重设定禁止流通要素清单,主动有序压缩面向外商投资企业的负面清单。如逐步在自由贸易区取消商品(包括商品房与汽车)或服务的限购政策。

       马涛则表示,政府要真正做到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机会均等,平等竞争。不能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的,民营企业是资本主义的”的观念,才能让民营企业“深深扎根”,让民营经济“枝繁叶茂”。“这些道理大家都懂,关键在于落地执行。”马涛说。


       四、经济如何持续健康发展?需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法治保障体系

       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刘俊海认为,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法治保障体系。他介绍,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是,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在促进生产要素资源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与基础性作用。

       刘俊海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基本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亟待完善。在土地、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知识与管理等诸多生产要素市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发育不均衡、不充分等现象,存在着要素资源价格被扭曲、要素使用效率不高、要素获取成本较高、行政垄断根深蒂固、知识价值尚未被社会普遍尊重等体制机制性短板。因此,要素市场化配置不充分不均衡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       良法是善治前提。”刘俊海建议,抓紧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友好型的七大法治保障体系,包括规范体系、企业理性自治体系、行业严格自律体系、行政监管体系、多元化争议解决体系、协同共治体系与第三方学术独立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化稳定、透明、公平、可预期、便利化、国际化和诚信化的法治化要素市场生态环境。

       刘俊海解释,市场化改革的本质就是尊重企业理性自治、保护公私产权、弘扬契约精神、鼓励公平交易、促进自由竞争、建设法治政府。企业的理性自治与创新自由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微观基础。企业自治失灵时,行业自律不应失灵。市场失灵时,监管者不应失灵。监管者当且仅当企业无法理性而为、行业无力严格自律时才挺身而出。

       刘俊海同时指出,监管的初心与使命是激活企业自治、重启行业自律、康复市场活力,而非取代企业、契约、协会与市场,越俎代庖地直接扮演要素配置者角色。因此,“放管服”三措并举,和而不同、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