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门专题  知识产权   从专利开放许可,聊聊国家与地方的关系

从专利开放许可,聊聊国家与地方的关系

发表于:2022-06-06 关注 

  5月1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部署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的通知,并就《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方案》的下一步试点要求和重点进行了明确。

  《方案》将这项工作定位于省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促进专利许可转化的工作,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服务创新、强化政策联动三个基本原则,明确了搭建声明信息发布平台、促进供需对接、做好配套服务、完善激励和规范措施四个方面的试点任务。

  不难发现,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又是一项"国家局搭台,地方局唱戏”的模式。

  这种模式已经在各种工作中数不胜数了,如果往前推一推,就会发现前两年专利运营就是这么搞的,最后各地平台在曾经的辉煌后,基本名存实亡了。

  还有专利资助政策背后离不开GDP指标嵌入专利数量考核的光环,到现在又要求地方停止一切资助。

  至于非正常申请的认定,更是让许多地方拿着95分的成绩依然觉得自己不及格。

  再说专利导航,很多地方也是照着葫芦画瓢,把原来的专利分析、专利预警工作换个马甲。但是发现没有,现在已经听不到被国家队打造标杆的几十个城市的专利导航成果到底是什么了,也就意味着这个工作到最后,同样难言成功。

  此外,还有已经数不清的地方保护中心、预审中心等,包括知识产权证券化、专利质押融资等等,似乎国家与地方之间只有通过这些持续不断的项目才能建立联系。

  可惜的是,所有这些项目,巨大的投入与实际的产出,是否成比例?需要仔细思考。

  当然可以认为这是中国专利制度向前探索的一个曲折过程,但在中美底线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在美国下定决心要与中国实现脱钩的背景下,如果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战略下,把专利制度这个本应是牛鼻子的工具,陷于国家和地方理不清的关系中,就会不合时宜,也造成资源和效率的浪费。

  其实仔细看看中国经济和创新最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几省,地方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几乎没有趟出来一条适合于本地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并与国际专利环境接轨的发展模式,反而是陷入了落实国家政策的无限循环之中,这就会导致企业需求与政府供给出现严重的不匹配。

  以广东为例,省内的华为、中兴、荣耀、TCL、OPPO、vivo、传音、天珑、酷派几乎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产量的绝大部分市场,对标准必要专利SEP的深度需求可谓是每天都在发生。

  而技术标准,一直被美国各界视为美国保持全球技术领导力的“金本位”,西方各国已经开始就标准问题重新制定世界新秩序,但是从国内来看,存在国家层面的政策供给和重视度不足等问题。

  目前还很难看到有哪个地方可以在标准必要专利问题上主动作为,形成公开的对外引导和立场声音。其实,广东凭借自己的企业规模,并不一定要等着国家出台政策,或许尝试出台地方政策,也能达到一定效果,就像广东法院出台的标准必要专利SEP和FRAND审判规则和指南一样,是会受到国外其它司法管辖区法官的重视一样。

  这就像中国发展半导体存储器产业一样,现在的武汉长存和合肥长鑫已经成了中国存储器发展的领军者,这就是地方发展模式最好的探索。我更希望在专利方面,一些地方能够脱颖而出。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表达一个主题,中国专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应该更加多元一些。我相信无论是国家局还是地方局,各级政府所做的工作,都是希望为创新主体提供更好的环境,但是如果各级政府都是千篇一律的执行同一个政策,缺乏对本地产业特点与国际竞争关系的深入研究,出台适合于本地企业发展的专利政策,很有可能难以完成以创新为核心,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

  回到专利许可这个话题,同样会发现在国家期望与地方实施中间,还是存在差异的。

  在国家局发布试点通知后的第二天,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海知所)官方发布消息显示,在海南知识产权局指导下,海知所正式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并在其官方网站上线了“专利开放许可交易平台”,首批上线了12项专利。

  首先,在一些规则的回复上,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一,并非人人都可许可。

  对于哪些专利权人可以申请海知所的专利开放许可声明的问题中。我看到回答中表示有三种情况,除了最后一类是免费开放许可意愿的是向所有单位开放后,前两类的国家示范高效、国家示范企业、海南专项计划,无疑是设置了一个门槛,也就是只有这些有资格的单位才可以申请专利开放许可声明。

来源: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


  众所周知,这个资格门槛本身就隐含了一种“寻租权”的意味。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资格,又不是提供免费许可的群体,是被排除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之外的,我猜,光这一条,就能将全国99%以上的单位排除在外。目前,尚不清楚这是海知所在试点期间的标准,还是以后会一直执行的标准,还是国家局给出的指导标准。

  这显然与专利开放许可中的“开放”二字的主旨,即好的专利 ,无论出身,应该都可以进行许可的理念,背道而驰。


  第二,只提供一年许可。

  在此次上线的12件专利中,明确表示拟开放的许可期限为一年。至于为何会定成1年,背后原因不详。

  但是熟悉创新和研发关系的人都清楚,当你对一个想要获得许可,却只能拿到一年的许可权,这也就意味着你很难去持续投入,进行跟进创新,因为你的投入很有可能在还没见到效果的时候,就有被切断许可源的风险,而将前期投入变成打水漂。


来源: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


  对这一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出现在智能手机和汽车的到底是在哪一个产业链可以获得许可的问题,是只有终端(智能手机或汽车)才有资格获得授权,还是手机或汽车产业链的配套零部件提供商也可以获得专利许可权,后者认为,如果没有一个许可权的预期,将会阻碍其持续进行投入研发。

  其次,在首批许可的12件专利,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一,最高许可价格100万元。

  在这次12件专利公布的许可价格中,最高100万元的专利有4件,50万元的有2件,30万元的有2件,2万元的有4件。

  这个价格是怎么评估出来的,并不清楚,但是这个100万元只能买1年的许可权,恐怕已经是个非常高的价格了。例如下列这个第一号专利,涉及输配电开关。

来源: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


  按照目前专利买卖领域的天花板在苹果和微软组团购买北电网络的6000件核心专利花费45亿美元来计算,合每件专利为75万美元,如果以这些专利只有平均十年的寿命来算,合每年需要7.5万美元,也就是每年50万人民币左右。这也只是这个输配电开关专利许可费的1/2。

  因此,反过来看,这件属于这家并不知名的上元电力的开关专利难道会比苹果们争抢的专利还要更值钱么?

  如果答案不是,那就要想想,到底谁会来主动去要这样一个许可?

  或者是不是可以说,这注定是一个无人成交的价格。如果注定许可不出去,那为何要如此高价?背后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


  第二,100万的高价值专利,就这?

  在海知所的问答中,对于入选专利提到高价值专利优先,但是如果专业人士在看到上述1号这件专利的内容之后,我估计有九成以上的专利专家,都会认为是自己眼拙,因为无论从哪个指标来看,这个专利撰写情况的专利,存在很多硬伤,这个高价值专利的标签从何而来?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该专利只有1个独立权利要求,整个权利要求占据一页纸,我的职业生涯中,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专利是可以估值到100万许可费一年的。

  其实,在这批12件专利中,有很多和此类似的情况。

  我们不禁要问一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作者:吴征高低

  来源:企业专利观察微信公众号